close
Blogtrottr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2013 - Yahoo奇摩 搜尋結果 
本報特稿/大陸「新城鎮化」的塑造與挑戰 
Jul 1st 2014, 01:45

中央日報 – 

(一)前言   農民和農村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經濟與歷史文化資產。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工業化,公路、鐵路、機場、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農村快速城鎮化,城鎮與農村社會結構都起了巨大變化。  大陸農村城鎮化帶動人口、產業、資本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大變革。1990年代大陸有大約400萬個自然村,180萬個行政村,如今已有一半的行政村消失。估計每天有近百村莊,每年有3萬多個村莊消失。從城市面貌來說,城鎮新建築是人類科技文明的展現,但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取代了老城區、古建築,歷史遺產和地域文化風格喪失,工業化與城鎮化所形成的新生事物,對原本的環境無異是一場「建設性破壞」。  當前大陸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轉型時期,今後如果每年城鎮化增長率1%,意味著至少有1,600萬到2,000萬人口要從農村進入到城市。城鎮集聚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和經濟活動,資源環境問題勢必更為凸出和尖銳,城鎮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省思過去城鎮化進程的得失成敗,如何構建新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塑造一個適宜人類安身立命的環境,已然成為新城鎮發展面臨的頭等要務。 (二)城鎮化的省思與規劃  根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大陸人口城鎮化率為53.7%。但實際上大部分的農村青年都已經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那些未離開農村的年輕人,大多數也不再從事農業生產。至於進入城鎮的農民,擁有城市戶籍的只有35%,估計有2.7億人生活在城鎮裡的人沒有城鎮戶口,沒有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形成「半城市化」或「偽城市化」現象。  在大陸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權利不均,公共服務不均。城鎮化不應僅僅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徙,更重要的在於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村人口。上述2.7億生活在城鎮裡的人沒有城鎮戶口、未享有城鎮居民待遇的現象,一方面很難提高城市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效率,另一方面則是擴大貧富差距,顯然未達城鎮化本意。此外,從空間分佈看,東部地區城鎮資源環境矛盾加劇,中西部大量中小城市的潛力卻還沒有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業與農村發展的帶動力不強,這些都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省思檢討的問題。  有關新城鎮化的規劃,2012年11月中共「18大」提出「新型城鎮化」,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今年4月,發佈大陸「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統籌相關領域制度和政策創新。  對於未來城鎮化的遠景,大陸「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目標是: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左右,1億左右人口在城鎮落戶。另外,大陸「中國現代化報告2013」預計到2050年城鎮化率約80%,城市數量約1,600多個,城鎮人口約12億,新增人口約4.6億。至於新城鎮化產生的經濟效益,預測人口城鎮化率每提高1%,至少有1,300餘萬人將從農民變為市民,將帶來1,740億元的新增消費;10年間城鎮化率提高10至15%,將帶來1.7至2.6兆元的新增消費規模,約可拉動最終消費增長1.6%。  為達成上述預期,「規劃」列出了未來「三件主要工作」、「四項戰略任務」,與「五大目標」。「三件主要工作」包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四項戰略任務」是農民工市民化、城市布局形態優化、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城市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五大目標」是: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  在改革措施方面,「規劃」強調新型城鎮化發展要突破舊體制機制的束縛,是一場綜合的、全面的、深刻的體制機制的變革。未來將推動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改革徵地制度,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解決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和補償問題;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資金保障機制,以及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等。 (三)規劃特色、挑戰與風險評估  過去大陸的城鎮化規劃存在重規模輕水平、重數量輕品質、重形式輕內容,出現了貪大求快、缺乏特色等問題。就此而言,當前大陸的新城鎮化規劃,可說是原本城鎮化的轉型升級。但是這種規劃仍然是由政府推動的,在執行過程中,脫不了各級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預,帶有一定的強制性。  大陸的經濟改革效益顯著,卻出現經濟結構失衡、資源浪費嚴重、地方債務負擔沉重等弊端,無法獲致最優的經濟效應。此次由政府引導推動的新型城鎮化規劃,相較以往有不少改變和突破。但在執行層面,能否帶來明確效益、化解風險,擺脫冒進、低效、浪費的慣性,是各界關切焦點。  大陸推動新城鎮化面臨的挑戰有四:一資金問題,二是政策突破問題,三是資源布局和運用問題,四是風險化解的問題。  關於資金問題,未來10年大陸城鎮化率如果每年提高1.2%,將有2億農民入城,加上現有的1.6億的農民工,新增城鎮人口將達3.6億左右。按低標準計算,農民市民化約需要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需要新增35至40兆元的資金需求。另有估算,到2020年大陸城市化率在60%左右,城鎮人口大約為8.5億,需要資金約50兆元,平均每年7兆多元。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單純依靠中共中央財政資金遠遠不夠,未來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管道。  關於政策突破,土地徵收是土地制度的重要問題。如果土地管理法不修改,政府持續通過徵收土地推動城市化,將進一步擠壓農民活動與生存的空間。政府應打破對農地轉用的壟斷,改變集體土地的用途管制,發展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和交易,實現農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權、同利」,建立土地交易機制,使農民分享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提升儲蓄與消費能力。  就資源布局和運用而言,城鎮體系的產業布局存在結構性失衡,新城鎮化必須解決資源按行政級別和權力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要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若不打破以行政層級分配資源,則產業布局失衡、粗放發展和資源浪費的慣性難有實質性改變。新型城鎮化應該減少行政權力對市場機制的干預,以市場為導向,才能有效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  至於風險的化解問題,城鎮化是一種土地的再分配過程,涉及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地方政府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在推進過程中必須注意防範可能引發的對立風險。例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能導致土地非農化失控,最終危及糧食安全的風險。如果行政主導過度,則極有可能導致對農民土地權利新的剝奪。再者,城鎮化有可能造成城市升值,農村貶值;服務業升值,農產品貶值;城市經濟整體升值,農村經濟整體貶值,加劇城鄉居民的兩極分化與對立,形成社會問題。 (四)結語  大陸城鎮化的腳步伴隨著改革開放與市場化前進,農民紛紛湧到城鎮,創造了供給與需求,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城鄉的風貌。但隨著城市規模的膨脹,大陸農村始終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農村的快速空心化與縮減,成為世人關切的熱點。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帝格利茲(Joseph E. Stiglitz)即曾說過,21世紀人類最大的兩件事情,一是高科技帶來的產業革命,另一個就是大陸的城市化。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69期) 【中央網路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koki0httzobg 的頭像
    kkoki0httzobg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kkoki0httzob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