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板大 安好 ! 後學規勸如下
一念:淨土法門,一般都以稱名念佛為主,以為稱名就是念佛。其實,稱名 並不等於念佛,念佛可以不稱名,而稱名也不一定是念佛的。
念有種種,以所念的對象為差別,如念佛、法、僧、四諦等。
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名為念佛三昧。然念重專切,如 不專不切,念便不易現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亂,不向其他路上去 ,而專集中於一境,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經中 比喻說:有人得罪國王,將被殺戮 。國王以滿滿的一碗油,要他拿著從大街上走,如能一滴不使溢出外面,即赦免 他的死罪。這人因受了生命的威脅,一心一意顧視著手裏的碗。路上有人唱歌跳 舞,他不聞不看;有人打架爭吵,他也不管;乃至車馬奔馳等種種境物,他都無 暇一顧,而唯一意護視油碗。他終於將油送到國王指定的目的地,沒有潑出一滴 ,因此得免處死。
如眾生陷溺於無常世間,受著生死苦難的逼迫,欲想出離生死,擺脫三界的繫縛,即須修念,專心一意的念。不為可貪可愛的五欲境界所轉 ;於可瞋境不起瞋恨;有散亂境現前,心也不為所動。這樣專一繫念,貪瞋煩動 不起,心即歸一,寂然而住。於是乎得定發慧,無邊功德皆由此而出。反之,若 不修念,定心不成,雖讀經學教,布施持戒,都不能得到佛法的殊勝功德,不過 多獲一點知識,多修一些福業而已。
故說 修行淨土 念僧、念法、念四諦、 念苦、念空、念無常、非我之念,乃至念佛、念佛功德是必要的。
佛法的無邊功德,要由定力開發出來。這不 淨的散亂的心念,就是虛妄分別心,分別即是妄想。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 念佛念法,眾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虛妄分別心。
今日有些宏揚淨土者,說到了生死,以為就是念佛,以念佛為了生死的代名 詞,這是堵塞了佛法無邊法門。其實了生死,豈止念佛一門?而且,了生死與往 生,應該是二回事,這中間還有一節的距離。把往生看作了生死,在思想上有點 混亂。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續;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說徹底 解決了生死,不再在生死中往來輪迴。生死是苦果,從煩惱業而來,有煩惱即作 業,作業即感苦果,惑業苦三,流轉如環。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或說無明,不達 我法性空,執我執法的煩惱是生死的根本,有煩惱可以引起種種善惡業,有業必 有果。生死是這麼一回事,要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達無我性,徹見真 實理;我法執不起,煩惱根本便斷。煩惱一斷,剩有業力,沒有煩惱的潤澤,慢 慢的即失去時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
往生即了生死,則與無量教理而相違礙。以往生為了生死的目地,對於教理無認識的, 尚無所謂。佛法有素養的人,聽之反起疑惑,反於淨土而生障礙。
板大 太虛曾說:淨土法門深大圓廣,統攝無量,居佛法中最高之位也。故吾人對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隨順阿彌陀佛,發如是願,自利利人,超此惡世,直入極樂,得不退轉;行菩薩道,廣化一切眾生,皆使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此則修彌陀淨土之大勝利也,吾人豈可忽之!可見太虛仍肯定彌陀淨土(法門)之殊勝。
虛大師 他並強調:講學以明心為切要,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
太虛大師又說:諸大乘菩薩發心修行,皆為淨佛國土;而諸大乘佛法,皆是淨土法門,此嚴淨佛土之義也。
虛師曾說 : 淑善人間即莊嚴佛土、悲慧為方便,不離人間,不棄人事,而能自利利他,功德莊嚴的人菩薩行。這樣的人菩薩行,這就是太虛大師/證嚴上人的佛教宗門。善德! 人有善願 諸佛聽。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 此更為淨土的善根跟福德之利也。為非專念名子。
靜思合十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