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農博裡的紙製總統府——「農民最大」。建築前方的「變型金剛」,也是紙製展品。 (攝影者.李俊賢)
趕在二○一三年尾聲,雲林虎尾舉辦台灣首次大型的「農業博覽會」,為期兩個多月,帶來不同視野看農業。藝文、趣味、環保,都是展覽的關鍵字。alive優生活則在活動開幕之際,帶回第一手觀察。
面積廣達十七.八公頃的農博基地,約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的三分之二,鄰近未來的高鐵雲林虎尾站,過去曾是空軍基地及台糖用地,荒蕪了十年。
「是有機質非常低的鹼性地,完全無水。」負責農博基地的生態工程建築師甘銘源回憶,大約三年前團隊進駐的時候,這裡是荒煙蔓草的樹林地,團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水給找回來。」
雲林是台灣超抽地下水嚴重的地區,地層下陷相當嚴重,而園區的水是引入附近社區的家庭污水及農田廢水,透過鵝卵石、水生植物做淨化。
「水才放進來一、兩個月,水鳥就回來了。」走入「碳匯林場」,溼地生態裡鳥叫蟲鳴不絕於耳,「我們也希望引水淨化的做法能夠成為其他社區的示範,當蜻蜓、豆娘都回來了,這裡即便是夏天也沒有蚊子,很舒服。」甘銘源解釋。
整個農博,就是座溼地生態園區,水域面積就占近四分之一大,博覽會展期結束後,這裡就會變身成一座大公園,供民眾遊賞。
這次農博並不刻板守舊,主張「農文化3.0」及「後現代農業」的概念。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推行「永續農業」,人和環境互利。雲林農博情報誌《Go Farmer!》解釋,農業應更和諧與自然共處,與環境建立永續關係,而非只是一味的剝削土地環境。
雲林縣政府新聞處科長黃俊彥提到,農博在規畫之初,就希望阿嬤能帶孫子來參與,是三代同堂的好去處。因此,展館的設計與發想,也都清楚易懂,甚至帶有趣味性。
★ 大師開講:
低薪、低利年代,如何在不可能的環境中創造投資獲利的種種可能?…more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