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akatani YOshifumi@flickr,CC BY 2.0
長期以來,注意到台灣經常在討論觀光政策,尤其是主打推銷夜市美食。
但是我感到非常疑惑。
就個人情感來說,我當然是非常喜愛台灣的夜市小吃。但是,公共政策絕對不是個人情感的延伸,並不是「我喜歡,老外就一定喜歡」。
我常常在想的幾個問題是,我不知道拋出議題的單位是否深入想過這一些:
1. 我們所喜歡的夜市文化,跟外國觀光客所喜愛的夜生活文化,是否有共通性?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互相參考的?吸引的可能族群有哪一些?做過分析跟考察嗎?
2. 外國觀光客的定義非常模糊。每一個國家的夜生活跟度假文化都不一樣,比如光是吸引歐洲觀光客跟美國觀光客的點,就大大不同。拋出觀光議題的同時,曾經想過各國文化差異的問題嗎?
台灣人常說的「國外」概念。似乎只有二分法:國內,國外。但明明國外的文化種族語言是這麼多,這麼不一樣。
或許我們住在一個大海的島上,孤零零太久了,渴望被看見。 我們渴望被愛,被關注,希望世界的焦點在我們身上,這一些我都可以理解。
但是世界好大。
期待被看見之前,你必須先看見他們。就像渴望被愛,你就要先學會愛他們。
靠多元文化賺錢》瑞士行,為什麼台灣不行?
我常常在寫一些文化觀察的文章,希望大家從更深入更多元的觀點去思考。其實我今天為什麼會說出這樣可能有一點不一樣的話,不是因為我有多聰明,而是我在歐洲的確上過這方面的課程。
我在瑞士多語研究所讀書,所在的國家本身就有四種官方語言,更處於歐洲的心臟地帶,東西南北的歐洲人種跟語言都在瑞士交錯。而我所讀的大學與城市(Fribourg),更是所謂的雙語帶,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城市,法德語同時並行。所以我所養成的訓練背景就是,必須尊重多元的語言與文化。
我修過一門課,叫做「文化多元性的教學方法(Approches didactiques de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起初我上這一門課的時候,把這一堂課看得很窄,以為只能用在語言教學上。結果去上這一堂課,發現二十來人只有兩個是我們語言教學研究所的,其他有新聞系,經濟系,政治系過來修的,原來我才知道,文化多元的概念非常重要。甚至,還有所謂的文化多元教學訓練師,會到國際公司或政府單位上課,協助產品開發或是協調團隊的工作效率等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