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韓國一圈,幾乎每個港口都有一個自經區,但外商投資額卻少得可憐,台灣追趕前更要懂借鏡。
俯瞰仁川自經區內的松島,11年來招商冷清,四處仍多空地,台灣應學到別為了自經區而自經區。 (攝影者.田習如)
韓國政府已花費十一年、新台幣數兆元打造的自由經濟區(以下簡稱自經區),韓國人民卻「沒感覺」?
十二月初,韓國政府在仁川舉辦八大自經區聯合國際宣傳活動,不過,從承辦的公關公司職員到外國記者的隨身翻譯,這些住首爾的韓國人,都坦言之前從未聽過距首爾市中心車程約一小時的仁川自經區。
八個自經區「互搶生意」!
表面產業區隔,實際重疊
仁川自經區是韓國八個自經區中,面積最大、政府投資金額最多的自經區,但路上人車稀落,兩個多月前才辦完亞運的新開發區,已然恢復冷清。宣傳會場內記者比業者多,各自經區的官員們,賣力說明各自區域的特色和招商優惠。
二○○三年韓國政府首先指定開發仁川自經區,至今韓國已經設立八個自經區,總開發經費預計達一百二十五兆韓元(約合新台幣三兆七千億元)。「繞著韓國一圈,幾乎每個港口都有一個(自經區),」漢陽網路大學教授崔宣說。
台灣政府正推動立法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幾乎把全台港口都劃入「示範」對象(示範區含六港一空一農業區),本刊記者問韓國貿易工業能源部底下主管自經區部門的最高官員朴淳其,韓國經驗能給台灣什麼建議,他立刻用英語喊了句「too many!(太多了)」
朴淳其解釋,中央政府一開始只規畫在仁川設自經區,但各地方政府都想要設,過去幾年,中央已退回好多申請案,卻還是增加到八個。
韓國稅務專家李京根不客氣的批評,韓國為自經區投入許多資源和努力,至今卻表現不佳,旨在吸引外資的自經區,二○一二年的合計外商直接投資額(FDI)竟只占韓國全部FDI的四%。
他認為問題出在法令管制太多,雖然各國設置這類經濟特區的目的,是在限定地域內鬆綁本國法令,但若只想到製造業,只放寬土地、稅率規定,對韓國這種已開發經濟體並不夠,應像新加坡、杜拜,以知識型經濟為思考,大幅開放教育、娛樂等領域對外資的限制。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Want something else to read? How about 'Grievous Censorship' By The Guardian: Israel, Gaza And The Termination Of Nafeez Ahmed's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