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學大師陳奇祿主編的「台灣風土」,塵封近一甲子後終於出版。 記者陳宛茜/攝影 |
台灣人類學泰斗陳奇祿原本念政治、經濟,卻在六十五年前、廿五歲那年因緣際會進入「公論報」,主編「台灣風土」專欄,人生從此轉彎。「台灣風土」停刊近一甲子,昨天由台南市文化局重新出版。
陳奇祿高齡九十歲微恙,由孫子陳建文代表出席新書發表會。「台灣風土」主編林佛兒說,他將書送到陳家時,陳奇祿直說「夢想終於完成」。台南市長賴清德致詞表示,該書是「散落的蒙塵珍珠」,台南市很高興能「串起珍珠」。
一九四七年十月,台灣省參議會議員李萬居創辦「公論報」,與雷震創辦的半月刊「自由中國」,同為一九五○、六○年代言論自由的指標。一九四八年,取得上海聖約翰大學政治系學位的陳奇祿返台,出任「公論報」國際版主編、並兼專欄「台灣風土」主編。「台灣風土」刊載與台灣風土、文化相關的篇章,包含文獻、歷史、地理、考古、民間文學等。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指出,戰後台灣缺乏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陳奇祿整合日本、台灣學者,及大陸遷台學者,打下這套知識體系的基礎。
「台灣風土」一九四八年五月十日出刊,共一百九十五期,累積五百多篇文章。其間陳奇祿赴美找人代編,接著休刊,一九五四年陳奇祿歸國後復刊,一九五五年五月三日卻無預告停刊。高師大退休教授李若鶯推測是內容觸犯政府禁忌。
「鹽份地帶文學」總編輯林佛兒表示,八年前,他邀請陳奇祿為「鹽份地帶文學」寫刊名,到陳家拜訪時,陳從書房抱出一疊「台灣風土」舊剪報,說「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印記」,渴望出版。林佛兒當天就把這批舊報紙載回,卻花數年時間,才找到台南市文化局出版。
林佛兒請來照相館技師將舊剪報一一拍成底片,請「牽手」李若鶯教授協助翻攝、打字、整理、校正比對。耗時兩年,完成四巨冊、共一百五十萬字的「台灣風土」。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