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科技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太空、火箭除了很酷以外,又怎樣?我又沒想要去火星來個星際旅行!」
相信同樣熱愛太空的你,聽到這些話時(重點還常常聽到)是不是也一股子氣,恨不得拉張椅子坐下來立馬跟他好好解說:
大大,你現在用的很多燃料電池、太陽能板,甚至是最近超夯的 3D 列印,其實都是古早以前阿波羅計劃的產物啊!
這樣你還說太空、航太產業不重要?
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全球產值最高的產業不是半導體,是航太」航太產業引領了最先進的精密工業。
如果我們的高科技要轉型、擺脫代工包袱,航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更不用說我們的中研院技術早就接近發射的能力,交大 ARRC 團隊更是直接鎖定研發混合式火箭,專注在未來「個人衛星」的市場。
ARRC 目前的 isp(比衝量)大概 280 秒接近 300 秒;成果和 Elon Musk 領導的火箭企業 SpaceX 非常接近,但成本只有他們的 1/20、1/30,而且非常安全!
有了這樣的技術,台灣火箭新創團隊 ARRC 的主任、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吳宗信相信:未來加上發射 1000 萬有找,許多中小企業都能擁有自家的小衛星。這股趨勢正在國際發酵,ARRC 很有信心用他們的專利開發這片龐大商機。
所以說航太真的很重要!
而為了更了解台灣的航太環境,我也決定赴交大拜訪 ARRC 主任吳宗信;除了聊一聊台灣產業界、學術界的狀況,更是想要知道這群沒有多少資源,還只是由一群學生、教授主持的「實驗室」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台灣其實有能力飛上星際,但遲遲「下不了決心」讓韓國超越領先
三月天到交大拜訪吳宗信,沒想到老師第一句話竟然是問「說台語可以嗎?」儘管我台語真的是非常「不輪轉」,但不知怎地就覺得一股親切感撲面而來。
我們首先聊到了全球的火箭現況;吳宗信語重心長地說道,1990 年時台灣跟韓國同時起步發展太空衛星,本來台灣的火箭技術是領先的,但奈何最終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韓國躋身全球有能力發射衛星的 12 個國家之一,而台灣卻還沒辦法,整體技術也早已遠遠落後。
「就是沒有決心啊!」
台灣其實比韓國還要早接近發射的實力,吳宗信解釋畢竟國防飛彈的理論與火箭載具技術接近,台灣每年也投入不少錢在這裡面,可是就是政府搖擺不定等等問題之下,最終我們的技術發展就持續蹉跎。
真的很可惜。
韓國的決心與成就都可以看出他們意識到了太空科技的重要性:
第一個,太空科技是一個戰略科技;
第二個,太空科技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是個高挑戰性的,其實是在證明國力。
透過發展太空科技可以提升很多相關的工業水準,譬如說其中的精密加工,太空產業的加工水準要求是最高的,個人產值也是最高的。此外,它還可以帶動很多相關的精密工業,如機械、航電、通訊種種。它是一個火車頭產業。
吳宗信認為:
國家做這種不能太短視近利啦,如果你短視近利,你沒有本錢就得等人家做好,啊人家做好它是先驅,那我們就是永遠做代工嗎?
台灣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做代工,代工很快;主要就是花錢,但是你花了幾千億下去,你拿到的卻是很少的毛利,而如果人家不要你,你就完蛋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