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Japan」本來就是品質保證,但過去日本企業將製造移往低人力成本與新興市場,導致日本製產品愈來愈難見到。近年隨著日元貶值,國內製造成本降低,日本電子業領軍將部分產業轉移日本,期待這個老牌正字記號可以幫他們滾出財富。
電子業領軍轉移部分產線
日本製造業產線多年前就移往中國與其他便宜國家,這現象在2008年金融海嘯日元極速升值後特別明顯。2012年年中,日元兌美元為80:1,現在到117.5:1,代表日本薪資與其他成本都更為便宜,安倍要振興國內產業,讓日本再度成為出口強國,製造業在安倍的政策下將產線拉回日本,且這趟回流是由日本電子業帶頭。
像是相機大廠Canon,計劃增加相機、照片複印機、印表機、醫療設備的國內產能,目標為提升國內生產量占60%,回到2009年水準,現在為40%。
夏普打算將部分空氣清淨機、冰箱產能從中國移回日本,部分電視製造產線將從馬來西亞與中國移回日本。冷氣機知名企業大金公司也已經轉移部分中國產線回到日本,且今年會移回更多。他們將疲弱的日元當作是一次利多政策。
汽車製造商回頭難
然而,日本製造業都表示無意關掉海外產線,主要是因為日本停滯的經濟以及老化的人口,讓企業見不到國內未來的榮景,而海外生產讓企業可以貼近消費者,且避免日元哪天突然升值,留住海外產線可分散風險。
如智慧手機與其它電子設備的零組件供應商 Murata Manufacturing,表示他們將提高日本之外的生產量從14%到30%,主要原因是該公司的客戶都在中國,他們要就近接觸客戶。
汽車製造商更不可能將海外組裝移回日本,Nissan Motor日本產量占20%,他們去年表示要將產線移到田納西州,但強調會保留一些引擎生產工廠在福岡。
Honda說他們可能會將一些電動機車產能從越南與中國移到日本,但是對於核心汽車組裝產能動向則隻字未提。Toyota明白指出他們沒有計劃要在日本增加產能。
這也是很合理的,因為電子公司產品週期比動輒5到10年的汽車產業快上許多,遇到景氣循環低點,或是轉型期間,就會留下很大的閒置產能。
閒置產能再利用
譬如日本事務機製造商Ricoh 2013年關掉日本御殿場的影印機工廠,影響1,200名員工,這個月表示他們會重啟營運,將御殿場工廠作為綠色事業的研發中心,雇用將近1,000名員工。
Panasonic、Toshiba、Fujitsu也將之前的電子製造工廠拿來生產蔬菜。Sony也宣布將投資3億美元,在幾個國內工廠增加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影像感測器產量。
2009年後日本資本支出中海外支出占比不到13%,2013年雖成長到25%,但去年海外投資比重又開始下滑,UBS分析師認為這並不是因為日本企業緊縮海外生意,而是他們把錢花在日本國內了。
雖然「made in Japan 」電子產品可能重新復活,或許創造了一些工作機會,但並不代表安倍期待的加薪議題能獲得解套,與美國一樣,薪資停滯的問題可能要待結構改革讓市場恢復成長動能,才有辦法說服這些企業拿出錢來。
─本文獲 「科技新報」授權轉載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