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ravellerjay (travellerjay)
看板movie
標題[有雷] 鳥人─無知的意外之喜
時間Mon Jan 19 02:27:38 2015
[前言] 昨天爬了一下電影板的推薦文,在鳥人、美國狙擊手和博物館驚魂夜中選擇了本片。 雖然戲院小、爆米花難吃、看的是昏昏欲睡的午夜場,但夠精采而沒睡著。 本文將不特別討論導演、演員、運鏡、音樂(若有相關討論純屬意外哈哈) 也不試圖說服超級英雄迷還是爽片迷或是腦片迷觀賞,或是給出幾顆星的評價; 而將單就劇情細節交代解釋、幾個主要主題、motif、後設性和互文性做點補充。 所以不用說以下有雷,超大雷,還沒看的請左轉。
[劇情:故事就這麼簡單] 這部片在一開始的流星撞地球(?)畫面後,第一個出現的場景是煙霧裊裊的破爛小套房裡 一個只穿著三角褲盤坐漂浮半空的發福大叔。第一句對白是:「我們在這糞坑做什麼?」 沒有第二句廢話,從一開始就在觀眾心中埋下了「這個大叔有
分裂人格」的種子。 並且隨著情節發展,這個分裂人格的原因也不勞觀眾推敲:就是Michael Keaton少年得志 在多年前演了
鳥人曾大紅大紫一段時間,後來拒絕拍續集,而中年失業。 從他對小勞勃道尼的忌妒羨慕恨以及開場的獨白,他對現狀的不滿無庸置疑 加上那麼剛好一個鎂光燈就遂他的願砸在他覺得很差勁的演員頭上 不滿、巧合導致他自認有
漂浮、操控物品的超能力、導致他分裂人格也只是剛好而已。 在那之後他找來Mike
Shiner(Edward Norton飾)來頂,這部四人小劇才有救 不只有救,信奉
方法演技的Mike演得好極了,不但台詞都會而且超融入 好到在預演初試啼聲時,即使因為沒琴酒喝而鬧場,還是受到媒體的好評佔據隔天頭版 照理說第一次自導自編自演的新劇有救,Keaton應該要很高興才對 但Mike先是在訪談時偷了自己的故事,還各種耍大牌、為了融入角色買了曬黑機 後來還跟自己的女兒Sam勾搭上了,種種搞破壞都讓Keaton覺得芒刺在背; 另一方面,Keaton自己的生活也分崩離析:先是女友吵著要懷孕、和前妻吵架 然後抓到Sam又抽大麻後反而被自己女兒刮了一頓,說自己只在乎名聲不在乎藝術 在預演時意外把自己鎖在門外只好
裸奔在時代廣場接受鳥人影迷的愛戴 然後又在開演前一晚被重量級劇評Dickenson警告會寫出史上大
負評毀了他的劇 對劇評
嗆聲離開酒吧後,他另外買醉的路上聽到著名的
馬克白獨白 正要感動的當下才發現只是個想毛遂自薦的大叔演員。 當晚在台階上宿醉,隔天用想像力大玩爆破、神遊紐約。 在此之前的多重壓力也在首演當天爆發,他砸爛了準備室裡面所有東西 在上台前還向前妻提了自殺未遂的往事,於是他假戲真做舉槍自盡也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演出隔天的報紙頭條標題是: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大意是在說百老匯很久沒有這種真槍實彈血濺台上,超好評就對了啦 Sam幫創的推特立刻八萬個追蹤者、經紀人立刻叫他出書還巡迴演出,一整個好棒棒 而最後Keaton拆下
臉部繃帶後,看了看鏡中的自己,卻決定跳出窗外。 Sam趕到病房發現人去樓空,往下一看,抬頭微笑。
這個我不打算解釋。 [為什麼說Keaton是人格分裂,為什麼不能是魔幻寫實?] 如上面所說,他從過去的光輝、現實的生存、後輩的競爭、劇評的相逼、失職的父親角色 各方面都蒙受巨大的壓力。這點從他房間的念珠和佛像可見一斑。 這時候只要一點暗示,也就是爛演員如自己所願被鎂光燈砸頭 他就真的信了自己有超能力了,而且是漂浮、飛翔、操控物體那種般的超能力 證據就是在砸燈事件後,除了"旁觀者"外,超能力所影響到的「人」,只有他自己 剩下都是物品。於是飛越紐約大鬧準備室,都可以以搭計程車、自己動手解釋過去。 而相較於心靈感應、讀心術、預知、透視、催眠等等超能力, 在分裂人格中Keaton選擇賦予自己的,全都是有實質操控能力的超能力 代表他不但懷念過去當超級英雄的時光,更懷念他呼風喚雨的名聲和影響力。
為什麼是「鳥人」而非其他超級英雄? 現實生活中,Keaton演過的不是「鳥人」,而是蝙蝠俠 他在1989年演Batman,在1992年演Batman Return。 那為什麼虛構的版本要在眾多還沒被拍成電影的超級英雄中選擇「鳥人」呢? 在原文的語境也許只是嘲諷,畢竟渾身是毛而且不但有叫聲還那麼難聽的英雄還真少見 但在中文翻譯湊巧又把這個設定提升到另一個境界: 中文譯名很直觀地直譯為「鳥人」。乍看之下不會是部吸引人的作品,但卻意外契合: Michael Keaton劇中演過鳥人、在路上被看到還是被稱為鳥人(即使在完全赤裸的狀況下) 他的另一個人格根本就是鳥人、而他的人生也確實鳥鳥的。
[所以呢?鳥人到底想嘲諷什麼?] 這個就有很多層面了,不過剛好板上很多討論都有著墨,所以在此簡單帶過 提綱挈領來說就這三點:名聲的浮濫、方法演技的荒謬,以及貼標籤的速食品味 首先是現代
名聲的浮濫和相較之下「藝術」的無足輕重──即使是在百老匯而非好萊鎢。 在東山再起的過程中,Keaton的兩次聲名大噪,一次是
裸奔、一次是
濺血 跟他自導自編自演、跟愛情的真諦、跟瑞蒙卡佛、跟羅蘭巴特都他媽的毫無關係 我還需要說什麼嗎總之就是?目前包含水果日報在內所有媒體搏版面最愛用的
腥羶色。 再來就是Mike所代表的
方法演技。所謂方法演技就是是令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 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維基) 就是因為信奉這樣的演法,Mike才會需要曬黑機、真的琴酒、真的做愛、真的手槍 而雖然非出其本意,但也可以說Keaton首演的勝利也是遵照這演法而得來(真的流血)。 確實這個演法有他的優點,無論Mike這個人怎麼爛怎麼難以控制,他的演技有目共睹 這也不足為奇,畢竟他在台上「一切問題都解決」、「覺得真的活著」。 但這種演法等於錯置現實和表演,我認為因為這種演法,Mike連在現實生活中也在表演 例如在屋頂上對Sam的那段告白,當Sam問他如果可以隨便他對她怎麼樣時,他答:
我希望 可以把妳的眼睛挖出來,放在我的眼眶裡,好讓我看看在你這個年紀我是怎麼想事情的。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想的,但看到的當下我覺得這他媽超浪漫啊!!根本把妹神句 ......但羅密歐與茱麗葉裡面也有很多把妹神句,但在現實生活我猜妹只會傻住吧 斧鑿的痕跡太明顯、太聞腋太風花雪月,真的讓人hold不住,直OS說現在是在演哪齣 遇到這種反應真的會像看到Keaton準備跳樓對面頂樓曬衣歐巴桑的反應一樣: You guys are full of shit!! 這種生死/愛情的大事還拿來這樣演?! 方法演技很神,但我真的覺得會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最後糊成一團走不出來。 最後就是
貼標籤。個人認為Keaton爆氣刮了Dickenson,說他們這種劇評 只會貼標籤、相較於創作者根本不用冒任何風險、劇都不用看就寫得出劇評──實在中肯 確實,無論是書籍、電影、舞台劇,現在觀眾選擇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看 所以一定會依賴這種「娛樂經濟人」來好好運用自己有限的時間金錢。 這種評論不但容易形成輿論風向,讓觀眾懶得以至於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批判 而且往往見到書評都是什麼"a page turner"或"this really blows your mind"之類的 基本上都可以直接化約為推、不推、很刺激、很好笑、很溫馨等等基本的立場或形容。 並不是說相關評論不值得存在,而是好的評論實在鳳角麟毛。 那種評論不該告訴你看或不看哪本書哪部片哪齣劇,而該是讓你重新認識那個作品。
A thing is a thing, 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 [後設的批判] 稍有經驗的觀眾,看到本片鏡頭帶入劇場那一剎那,就知道慘了──又要玩後設了 像這種關於小說的小說、關於電影的電影、關於舞台劇的舞台劇,往往形式凌駕內容 直接挑戰讀者觀眾對該媒材的想像,進而直接改變閱讀觀影當下的經驗。 除了Keaton劇內劇外境遇相似這點之外,上述的三點批判也一樣劇內劇外一體適用 如同在劇中出自真實情緒發射子彈後造成的轟動一樣被拿來秤斤賣 本片試圖嘲諷撼動超級英雄爽片,但本身也是獲獎賣座片 Keaton、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也同樣受益名聲更勝藝術、方法演技的方法演技(?) 也可以想像很多對本片的影評寫法將和Dickenson的劇評如出一轍。 但我並不是在說因為他後設他的批判就毫無力道甚至自打嘴巴;後設的批判呼籲的是意識 即使到頭來我們可能犯一樣的錯誤,但在過程中我們多了一層意識──至少試圖去迴避。
[釋題:談完主線劇情寓意批判blahblahblah來談點枝微末節] 本片的片名分成兩部分:Birdman和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本片的劇中劇叫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Birdman的寓意已經談過了,接下來簡略談談剩下兩個片名/劇名。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直接翻譯是「無知的意外之喜」 劇情脈絡的指涉是說Keaton這個沒有在百老匯打混過的新手竟能意外打破框架實在好棒棒 而往上翻一層可能有點「認真就輸了」的意思:「有腦」的藝術和批判都是假的 只有「無腦」的爽片、天降英雄、各種金剛戰機、各種超能特效才是票房保證; 再更往上翻一層可以想想喬治歐威爾1984中,黨的名言之一:「無知即力量」。 不過這就扯遠了。 至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也是蠻諷刺的 除了一開始Keaton竟然是因為卡佛的一張餐巾紙而投入演戲事業之細瑣荒謬外 也不禁讓人會想,對阿,關於愛情我們要說的到底是什麼? 在本劇來說,就是:
沒有,沒什麼好說的。 Keaton和前妻、現任女友Laura、Sam;Mike和Lesley、Sam,這些愛情關係通通乏善可陳: Keaton和前妻因為Keaton的情緒化和暴力不歡而散還充滿痛苦的回憶 Keaton和Laura沒有承諾、聽到對方懷孕毫無喜悅,有一天沒譯天的逢場作戲 Keaton和Sam就不用說了,光是Sam吸毒勒戒和Sam痛罵Keaton整整一分鐘那幕 就已經顯示Keaton是多爛的老爸(he is never around),而Sam是如何地缺乏安全感 就連痛罵場景之前Keaton讚美Sam她都充滿戒心想說你又要發什麼神經了; Mike和Lesley,Mike竟然敢在台上跟Lesley開這種玩笑。句點。 Mike和Sam之間情非得已的虛假剛剛在方法演技的部分討論過了。
[所以關於愛情我們要說的到底是什麼?關於卡佛的這篇小說] 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有聽過村上大叔的 而關於這篇短篇小說本身,我要說的也不多,有興趣的可以直接看,short and sweet:
http://headzthenovel.com/what-we-talk-about-when-we-talk-about-love/ 在此想做的,只是想點出兩點原著和劇中Keaton版本改編的差異及其重要性: 首先,Keaton所飾的Ed衝進Mike所飾的Mel及其老婆Terri家,知道Terri只是不愛自己 而飲彈自盡的場景,在原著不存在。在原著中Mel本來就是Terri的第二任丈夫 第一任丈夫Ed在飲彈自盡失敗、拖了三天才死之前(這邊跟Keaton劇中遭遇也頗像) 和第二任丈夫Mel毫無交集,而Mel對於Terri覺得這種為誰而死的愛叫做愛感到無法接受 (Mike和Keaton首次排劇就是在說這) 合理猜測Keaton這樣調動是為了讓結局更有張力,簡單來說同樣是在灑狗血 因為原著的結局就是兩對夫婦談著談著天色漸暗了──聽起來就是票房毒藥,不是嗎? 再來,Keaton飾演的另一個角色,Laura(由Laura飾演)的丈夫,小說的敘事者Nick 他所說的那一個故事,關於車禍後不會自己傷痛苦惱 反而只因為看不到自己老伴而覺得椎心刺骨的老頭,這才是真愛,等等 其實在原著是由Mike飾演的Mel口中說出(畢竟他是心臟科醫師) 所以Mike說Keaton把好台詞都搶走了,完全不為過。 所以Sam說的也沒錯,Keaton真的不太在管藝術的,沒有好理由而亂改劇本、自幹好台詞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自己重返光榮出盡風頭。 而關於愛,卡佛的故事,Keaton的劇到底說了甚麼?真的什麼也沒說...... p.s.同樣也是單一場景兩對夫妻的攻防交鋒,非常推薦 ,綠光劇團的版本和凱特溫斯蕾的版本都超讚的。
馬克白的獨白 前面劇情大要提到,刮完劇評Dickenson之後買醉路上Keaton聽到的那段獨白是莎劇馬克白 第五幕第二景,篡位成功卻眾叛親離的馬克白,在兵臨城下時臨終的獨白。 心境想必和當時的Keaton是相當類似的,因此邊喝Keaton應該也是邊聽得心有戚戚焉 諷刺的是結果竟然只是一個想強迫試鏡的大叔,還問你情緒會不會太過 更諷刺的是除了之前的名聲和一點幸運外,其實Keaton並沒有比那個大叔高明多少。 關於那段獨白我也不多解釋,直接貼上來給大家欣賞。 個人認為相當貼切,直接作為本劇註腳都不為過: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p.s. 現在中譯本不在手邊,有空會補上中譯。
[演員...不是說好不提演員?] Edward Norton 他的和我都相當喜歡 尤其鬥陣俱樂部當中,他人格分裂的瘋癲狀態跟本片中Mike的表現蠻像的 在中,Jack和本片的Keaton一樣,透過幻想獲得強大的能力 而他最後也跟本片的Keaton/小說中的Ed一樣飲彈自盡,一樣沒死 Keaton獲得了重建名聲的機會,而鬥陣俱樂部中的Jack透過擺脫另一個人格也重獲新生。
Naomi Watts 如果說本片是黑色喜劇,那麼Naomi Watts 2001年的作品就純粹是詭異了。 這部片除了劇情複雜難解之外,還充滿爬滿螞蟻的耳朵、腐爛屍體等噁心意象 本片的詮釋眾說紛紜,但大致可以說是對當時好萊鎢生態的大力抨擊 Naomi Watts在當時演的角色在片中是第一次到好萊鎢試鏡, 正如同本片中Lesley是第一次在百老匯登台演出; 也意外契合劇評說演員不是從百老匯流到好萊鎢,而是從好萊鎢流到百老匯,這樣的說法 這片Mulholland Drive簡單來說就是2001年的Birdman。 演技什麼都不論,以上兩個演員是我覺得選角選得很精彩的 讓演員過去的作品和本片產生強烈的互文性,相當有趣。 (我就不信這些都是巧合=皿=)
[問題與討論] 經過以上分析,還是有一些也許相當細碎的點不太想得透 請有答案或剛好爬文看到前人想法的板友幫忙解惑一下:
1. 象徵地球歷史的衛生紙想表達什麼? 難道只是想透過Keaton漫不經心擦嘴來表示他對女兒的不在乎嗎?
2. 為什麼Keaton的前妻無法接受玫瑰? 難道就只是在暗示她不信浪漫愛情這套嗎?
3. 為什麼各種無關的插入片斷配樂都是爵士鼓? 最後在街頭賣藝的鼓手還整組搬進Keaton的劇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43.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21605664.A.D71.html ※ 編輯: travellerjay (61.230.143.29), 01/19/2015 02:28:16
推 Grrr: 不是他老婆不喜歡吧?我記得是他老婆說他不喜歡 01/19 02:33
推 Grrr: 不過鳥人的副標很少人提到,沒注意到跟劇評家給的標題一樣… 01/19 02:35
推 p520888: 這篇影評滿屌的,期待補完,可惜這次的開放沒有蛛絲馬跡 01/19 02:44
→ p520888: —— 希望鳥人只是溜走,不然女兒沒可能笑QQ 01/19 02:44
Recommended article: Chomsky: We Are All – Fill in the Blank.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